來源:發布者:時間:2022-08-05
運城晚報訊 近日,中北大學“弘文遺韻”暑期社會實踐團,對稷山縣陽城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“高蹺走獸”展開調查,并以多種方式了解了“高蹺走獸”的文化內涵和發展現狀等。
實踐團成員參與了高蹺走獸的演出,通過跟拍、搬運道具等方式,了解高蹺走獸的臺前幕后,并對非遺傳承人段鐵成、“高蹺走獸進校園”負責老師進行走訪交流,了解了“高蹺走獸”的發展現狀和非遺傳承中存在的問題。高蹺走獸由于表演人數多、費用高,因此外出表演少,很難向外宣傳。高蹺走獸之前存在“斷代”風險,但好在國家政策及時給予支持,使得傳承問題得以解決。如今,隨著“高蹺走獸進校園”活動的展開,傳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之后,實踐團對非遺村落進行了走訪調查,了解到很多人只是聽過或看過高蹺走獸,對其并沒有深入的了解。為此,實踐團與村干部商討應加大對高蹺走獸的宣傳力度,可通過制作宣傳手冊、發放紀念小物件、創建網絡平臺賬號等加以推廣。
實踐團負責人表示,承遺風古訓,傳文化薪火。非物質文化遺產歸屬于民族,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,是先輩在勞動與生活中產生的,用來滿足人的自然需求、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,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重要,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、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、審美習慣,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,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。作為當代大學生,他們更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,盡己所能地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、宣傳與發展貢獻力量。 (王過關)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