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運城晚報發布者:時間:2022-08-04
□高放 屈吉平
高拱辰關山城題款
高拱辰(公元1536年~公元1598年),字宗極,號少軒。山西平陽府河津縣(今山西省萬榮縣南陽村)人,明隆慶元年丁卯舉人。一生先后做過甘肅鞏昌府會寧知縣(洪武年改屬陜西)、河南府同知、西安府同知、戶部員外郎、工部員外郎等職,官至戶部郎中。其仕途生涯多在明萬歷年間,是一位頗有影響的名臣廉吏。
高拱辰少年就學于稷山縣,拜稷山學者、鄉進士王時濟學習三年。隆慶元年考取鄉進士。萬歷五年高拱辰42歲入仕,首任會寧縣知縣。會寧現址城郭始建于明洪武六年,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、軍事重地,素有“秦隴鎖鑰”之稱。絲綢之路穿境而過,沿途留下了許多重鎮驛站和城堡遺址。
高拱辰初任會寧知縣,時值災年饑荒,轄治混亂,盜匪肆生,他體恤百姓,整肅治安,“祍席窮民,靡所不周,而或以盜,聞輒按法誅之”。在用人上則“獎拔其才者、賢者,懲其不類者,而周其貧者”。在任期間,高拱辰主修《甘肅鞏昌府會寧縣鄉土志》,并于明萬歷七年維修增補城墻、城門及門樓,至此會寧城郭基本建成。因在會寧任上頗有建樹,深得民眾愛戴,人人稱頌高公“以為吾父母也”。他后來升任河南府同知,當地民眾強攔半年不讓其走,他走的時候“邑父老子弟奔走號立,如失所天”。到后來每言及高拱辰,會寧父老多“含淚手額,謂高公仁人,況我會之民厚也”。
萬歷十四年,高拱辰二任河南府同知,不及半年,父親亡故,返鄉丁憂。萬歷十五年他三任西安府同知,歷攝商、涇陽、富平諸郡邑,名震三輔,具有成績?,F西安市閻良區關山城為明萬歷十七年高拱辰主持修建(原屬臨潼管轄)。高拱辰是關山城的奠基人。
高拱辰因主政都會之地西安政績卓顯,擢升戶部員外郎,再升戶部郎中,總督延寧糧儲。期間,“督餉延寧,經畫漕運,招墾荒屯,悉取以充餉,致邊關兵強糧足,外患平息”,以其在塞外的功績,被皇帝“增歲祿二秩”,連升二級。正當高拱辰感恩圖報、朝廷予以重用之時,突然無疾而逝,年僅63歲。
高拱辰一生為官,清正廉潔,恪盡職守。他為官一方,盜息民安,政平訟理。從九品縣官,升至京機四品大臣,皇帝贊其“端嚴之守,明敏之才”,高拱辰主政之地,至今美名流芳?!稌幙h志》《平陽府志》《河津縣志》均有記載,民間亦多有褒揚。
高拱辰的父親高汝勵,號栢軒公,以貢授沾化縣主簿,不就,歸而為德黨里,黨里稱長者,后皇帝以高拱辰西安同知之官銜贈之。高拱辰的母親薛氏為薛瑄五世孫。
高拱辰書法功力深厚。萬歷二十三年,薛瑄次子薛淳的五世孫薛蒼、六世孫薛惟為曾祖薛淳追立墓碑,高拱辰為此撰寫碑文(2007年平原村民發現此碑)。碑中上款有:“□□正庶尹戶工二部員外郎甥高拱辰題”字樣。經人介紹,我們還在通化鎮北數里外的田間,發現一通兩米多高的磚砌碑樓,正中是高拱辰所題“隋儒王文中子墓”七個楷書大字,碑首有“奉政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員外郎高拱辰題”及“邑庠生侯登翰書”,落款刻有“邑庠生嚴自強立石”及“石匠任朝宗任省三”字樣,最后為“大明萬歷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日”。
南陽村西臨溝處原有高拱辰陵園,其東靠方爺廟,西傍天神廟與溝相鄰,南為村道,北依土山(土丘),俗稱“石馬墳”,有墳塋數十座,占地約4畝~5畝。村道通陵地有墓道,道邊有石馬石羊像,墓道盡頭正中一大墳塋前豎立一通大碑,上面刻有“皇明”二字,下有巨型龜趺。此碑毀于20世紀60年代,陵墓石像生多被盜,其石碑有的在20世紀70年代用于修筑太趙溝水壩,大多散落民間損毀、遺失或辟作他用。經村委會組織搜集,現發現明萬歷皇帝嘉封高拱辰妻薛氏“孺人”與“宜人”的“奉天承運”碑各一塊,記載高拱辰母薛氏“明故高氏薛孺人方形墓志銘”碑一塊,另有一塊墓志銘碑與薛氏墓志銘大小樣式相仿,碑體保存完好,可惜上面文字全被人為破壞,無從辨認,失去了文物價值,推論應為高拱辰本人或其父高汝勵之墓志銘碑。另外還發現了一塊刻有“皇明”二字的巨大石碑帽體,四角鉆眼擰有鐵螺絲帽,因20世紀70年代深溝打井用于機座而得以保存,從外表看,它大于發現的兩塊“奉天承運”碑,應是“石馬墳”那塊毀于動亂的主碑,即高拱辰去世后皇帝御賜功德碑的帽體部分。
今年6月,在河津市發現《蒼雪軒文集》,作者趙用光(字哲臣,號龍門先生)為高拱辰二女婿。明萬歷二十三年進士,官至詹事府詹事,兼侍讀學士。其《蒼雪軒文集》收錄有《戶部郎中少軒高公暨配宜人薛氏合葬墓志銘》《戶部郎中少軒高公墓表》《耆賓次軒高公墓志銘》三篇關于高拱辰的珍貴文史資料,除了對高拱辰仕途閱歷及生平事跡有比較明晰的記述外,還有南陽高氏始祖高顯為醫者身份、高拱辰祖父、曾祖及子嗣名字輩分譜系、高拱辰與文集作者及銘者趙用光的翁婿關系等,其信息量之大,內容之翔實,為進一步研究高拱辰提供了豐富的史料。
南陽村中巷曾有高家“郎坊”祠堂,占地約一畝,有南門樓一間,東西廂房各三間,北房大殿三間,大殿中置有神龕。門樓額匾上有“報本處”三個石刻繁體字,成語有“報本反始”之語,為報答根源,不忘所自的意思。祠中供奉的神位、家譜均遺毀,據傳此祠堂建于明代,應為高拱辰家祠。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